三、“先觉者”的愤慨孑立 鲁迅之所以孤独,还在于他是新时代的启蒙者、先觉者。先觉者能预见旧秩序的灭亡和新秩序的建立。可悲的是,他无法让众人都相信这些未来。“幻 灯片”事件让鲁迅痛心地看到脱胎于旧社会的“庸众”的麻木与愚昧。只有鲁迅敢坦言:“我自己,是什么也不怕的,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,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, 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;即使前面是深渊,荆棘,峡谷,火坑,都由我自己负责。” 这也体现出在强大封建势力压迫的中国,先觉者要探索出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。 先觉者为群众造福,得到的不是群众的和支持,而是群众对自己的冷漠和迫害。这是鲁迅很早就思考的并引以为痛苦的主题。在鲁迅的小说《药》中, 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“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”这一信念,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,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“看”他被杀,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。 夏瑜作为革命先驱的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动作。与夏瑜一样,鲁迅在封建气息笼罩下的中国也是一名孤身奋战的先觉者,他在《野草》的杂感式散文里不断 进行默声的抗争。 可以说,《野草》中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渗透了鲁迅孤独的情感。从《希望》中因饱受折磨而发出“我的心分外地寂寞”之言,《雪》中“孤独的雪” 是“死掉的雨,是雨的精魂”的悲壮觉悟,到《好的故事》里“美的人和美的事”消失后感到愈加唏嘘,《过客》中的客“以几近悲怆的孤独姿态不停步地向前走 去”,《野草》中处处出现了“孤独”的代名词。“孤独”成为了鲁迅在特定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。有学者称这部散文诗集是鲁迅先生“自言自语”的“独语”,笔 者认为,把此处的“独语”理解成“孤独之语”也再合适不过了。 【参考文献】 [1] 朱金顺.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·鲁迅卷[M].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 2011: 166. [2] 肖振鸣. 鲁迅读书[M]. 桂林: 漓江出版社, 2013: 236. [3] 北京鲁迅博物馆. 鲁迅译文全集(第2卷)[M]. 福州: 福建教育出版社, 2008: 230. [4] 鲁 迅. 鲁迅自编文集·坟[M]. 南京: 译林出版社, 2013: 97. [5] 孙玉石. 现实的与哲学的——鲁迅《野草》重释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出版社, 2001: 35. [6] 陈鸣树. 鲁迅杂文札记[M]. 南京: 江苏人民出版社, 1982: 97. [7] 鲁 迅. 鲁迅自编文集·华盖集[M]. 南京: 译林出版社, 2013: 47. [8] 林贤治. 无声的中国 鲁迅散文[M]. 广州: 花城出版社, 2013: 288. [9] 鲁 迅. 鲁迅杂文精选[M]. 北京: 线装书局, 2009: 56. [10] 鲁 迅. 鲁迅自编文集·野草[M]. 南京: 译林出版社, 2013: 21, 26. [11] 汪 晖, 钱理群, 等. 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·论鲁迅2[M]. 石家庄: 河北教育出版社, 2000: 258. |